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家长频道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专题列表 > 家长频道 > 父母学堂
栏目导航

让古诗积累根深蒂固

来源:网络  发布人:湖小  发布时间:2017-06-13  浏览次数:

让古诗积累根深蒂固

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黄玲华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课一开始,这位老师为了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名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可举手者寥寥无几。一会儿,两位学生勉强站起来背诵了古诗。接着老师要求大家齐背以前课本上学过的《所见》这首古诗。当时我就想,这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了。因为课本上学过的古诗,学生印象是比较深刻的。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大部分学生不记得这首诗了,背起来稀稀拉拉的。由此,我联想到自己也好几次遇到这种情况,当时只是一味地埋怨学生“看看你们,把学到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学生固然有错,但我们教师也有责任。分析了一下,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教师还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纵观一下我们的试卷,在诗歌方面的试题,无非两种类型。比较保守的类型直接就是默写古诗(一般是本学期刚学的);灵活一点的试题类型就是给你一个语言情境,让你填相应的古诗,但最终仍是本学期或上学期学过的古诗。为了保证学生在考到的那几首古诗上不失分,这时教师的着眼点只是要求学生会背、会默,考试时不写错别字就行了。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一些老师在教学古诗文时过于草率,只让学生会背会写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如何品味、如何鉴赏,则是一带而过。孰不知,品读赏析一环不能小觑,学生正是在这个环节才能感悟到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才能牢牢地记往这首诗歌。

原因二:学生没有及时进行复习。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著名的遗忘曲线显示了遗忘的规律:人们对事物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不均衡变化。遗忘在识记的初期进行的最快,以后逐渐减慢,到了相当时间,保持量才能趋于恒定。一首古诗读过后,即使当时已背得滚瓜烂熟了,但如果几天、甚至几个月都没重新阅读的话,一旦背诵起来就会显得困难,致使古诗积累成为昙花一现!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才能让古诗积累根深蒂固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重赏析

学习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水平,提高生的文学素养。但是,目前教师对古诗文的重视不够,只是教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诗的意境。针对这样的现象,要想在古诗文教学中有所突破,我认为教师理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重赏析、感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

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往往包含着极深刻的意义。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进行赏析,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就会感受更深。如教学《村居》一诗,一位教师就引导学生抓住“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教学片断如下:

师:这句诗主要写了什么?

生:柳树醉了。

师:柳树为什么会醉了?

生:春天里柳树抽出新绿、美丽极了,她感到很满足,所以醉了。

师:那还有哪些景物也醉了?

生:草儿醉了,莺儿醉了。

生:风筝醉了,因为它飞得高,看到的春天里美丽的景物也最多。

生:放风筝的孩子也醉了,天那么蓝,春天那么美,风筝飞得那么高,孩子们醉了。

生:诗人也醉了。因为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他忍不住写下了这首诗,他被春天的景物陶醉了。

一个“醉”字,激起了学生无尽的想象,激活了学生无边的潜能,引发了学生对春天的深刻体悟。

2、适当拓展

拓展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适当的拓展对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以在学生大致把握的基础上,相机引进李白的又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实行对比赏读,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增进学生的深化理解。

3、反复诵读。

古诗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其感人力量以及遣词造句之妙,都能从诵读中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之精妙,领悟语境之优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到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单一的诵读形式,会让他们产生厌倦情绪,因些,诵读形式必须丰富多样。如初读时的听读、自由读、范读、跟读;理解中的个别读、轻声读、练读、齐读、看图读;巩固提高中的接龙读、配乐读、比赛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保持盎然的诵读兴趣,从而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

二、重活动

前面提到学生没有及时进行复习,使得记忆只能维持短暂的时间。如果追根到底,责任还是在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反刍。因为小学生毕竟控制能力弱,而古诗又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必然存在着距离。因此,我建议语文教师平时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诗歌,可以在课前的两三分钟让几个组选出代表去背诵另外几组学生抽出的诗歌,当然我们还可以搞如“赛诗会”、“古诗文诵读”、“古诗擂台赛”这样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经常唤起记忆,打开他们记忆的闸门,这样,遗忘曲线下降的幅度肯定会慢得多。正如电视广告一样,天天看,天天听,自然而然就记住了,经常开展活动也是这个理。

三、重应用

不论课堂学习的效果有多好,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记忆方法,学习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要使学生的积累不至于得而复失,我们应该不断地让学生调用头脑中的积累,科学地运用积累。否则,学生头脑中的积累宛如银行里的存款,永远是死的。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我就关注了学生的古诗运用。讲到“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这句时,引导学生感受二三月间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于是就有了“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由于“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柔柳才展开嫩叶,草儿才悄悄发芽,鲜花才鲜艳盛开,随即吟出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读到“千条万条的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咏柳》诗,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节假日也是学生积累应用的一个好时机。三八妇女节,让学生收集表示母爱诗句,书写在贺卡上送给妈妈;中秋节,让学生背背描写月亮的古诗佳句,了解一下月亮有多少称呼。重阳节,集体朗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总之,古诗积累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是考验一个人毅力的过程,那一时被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反复抓,抓反复,让古诗积累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