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每况愈下 谁来为每天锻炼一小时把关?
教育部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详细解读。根据《意见》,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各地各校要大力推动足球、篮球、冰雪运动等项目,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校园活动时间,“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将在教育工作评估中实行一票否决”。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5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按理说,确保青少年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应该顺理成章。然而,从国家三令五申出台文件可看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并不能确保。事实上,即便在国家三令五申、相关部门重视、各种文件相继印发的情况下,学生体质还是每况愈下。这就值得让人反思,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好每天锻炼一小时?
应该说,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各级部门没少费心血。早在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就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提出,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乃至全国人大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多次强调“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甚至,自2007年以来,全国多地教育部门出台规定,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加分范围,加分分值从一二十分至三四十分不等。
将体育成绩纳入中考的效应显而易见,教育部的学生体质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初三、高一两个年级的学生体质是最好的。但是,由于体育不在高考加分范围内,学生体质在高中阶段后急转直下。也因此有不少人建议,在高考中,也应该像中考那样,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的状况,作为他们升学考试的具体的分值放进来。
可问题是,到了大学以后乃至走入社会后,体质仍不好怎么办?而且,用考试挂钩体育的做法效用有限不说,实践中也已经出现“应试体育”的负效应。调查显示,由于体育成绩在中考中占有比重,不少学校考什么就安排学生练什么,“为考试而锻炼”十分普遍。这也客观解释了为什么学生体质一旦越过了高考门槛就急转直下的原因。可见,用中高考逼迫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学生的兴趣难题,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失去了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如何使用这一杠杆,还是慎重为好。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关键还在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日常锻炼的习惯。但其前提条件是:学校要有足够的场地条件、运动器材以及较为专业的体育老师,而这,恰恰是当下我国学校体育的短板。
要改变这一现状,强化外部刺激和监管只是一方面,根本还是要针对病根,从源头上发力,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做好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家长也要改变观念,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如此标本兼治,“每天锻炼一小时”才有望尽快落到实处。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员 线教平(执笔:张晓震)